
2025-10-302022年,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5749-2022)正式实施,这是自2006年起我国饮用水标准的首次全面升级。此次标准调整并非简单的指标增减,而是在科学性与精准性上实现质的飞跃——指标数量从106项精简至97项,却通过更严谨的限值设定与风险导向的指标调整,为国人饮水健康筑起更坚固的防线。
查看详情>>
2025-10-30生活饮用水生产当中,消毒和净化是至关重要的两组工艺,是水厂24小时,根据源水水清变化,连续不间断调控运行的工艺。
查看详情>>2022年,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5749-2022)正式实施,这是自2006年起我国饮用水标准的首次全面升级。此次标准调整并非简单的指标增减,而是在科学性与精准性上实现质的飞跃——指标数量从106项精简至97项,却通过更严谨的限值设定与风险导向的指标调整,为国人饮水健康筑起更坚固的防线。
生活饮用水生产当中,消毒和净化是至关重要的两组工艺,是水厂24小时,根据源水水清变化,连续不间断调控运行的工艺。
四川某县级水厂二期,于2018年建成投产,设计制水量9wt/d,现实际制水量6.5wt/d,在设计负荷内运行。源水主水源取自当地的地表水库,设计建设时水质尚可,基本为三到四水体,近三年水质逐渐恶化,藻类及各类有机污染物持续升高,气温较高的半年时间均处于微污染水状态,有机物多、藻类繁盛、色度超标,高锰酸盐指标多高于4,间歇伴随铁锰超标,春冬季气温较低时,水质出现低温低浊状态处理较困难。
在水厂日常运营中,水源地藻类滋生引发的原水土霉味,是市民投诉的高频诱因。面对这一问题,不少水厂会下意识选择加大投氯量,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——不仅土霉味未缓解,还可能衍生新的水质隐患。
在城市供水与工业水处理领域,二氧化氯凭借其广谱杀菌、无致癌副产物(如三卤甲烷)的优势,长期占据“高效消毒剂”的核心地位。然而,当处理对象是含有锰元素的原水时,这位“明星”却时常失灵,甚至引发令人困扰的“黑水”问题——清澈的水体转瞬变为墨色,不仅影响用水体验,更暗藏多重隐患。这一现象背后,是一场复杂的化学博弈,而破解之道,需要从反应原理到工艺优化的全链条突破。
在供水管理实践中,不少从业者会遇到这样的困惑:明明使用了二氧化氯消毒,用户端水质却反而变得浑浊。这一问题不仅影响居民用水体验,还可能引发对供水安全的担忧。本文将深入剖析问题根源,系统讲解二氧化氯的作用机制,并给出科学可行的调整策略,助力供水管理者彻底解决水质浑浊难题。
饮用水安全是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基石,而消毒作为水质保障的关键环节,其技术选择直接关系到民众健康与用水安全。长期以来,液氯(及氯制消毒剂)凭借成本低廉的优势,在饮用水消毒领域广泛应用,但该技术因会生成氯仿等致癌副产物,其安全性争议持续升温。
合硅酸是一种无机高分子化合物,由中性硅酸单体进行缩聚,经羟基和氧基桥联形成阴离子型的无机高分子助凝剂。
在水处理领域,消毒工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水质安全、生产安全与企业长远发展。过去,以盐酸、氯酸钠为原料制备复合二氧化氯的传统工艺,曾因满足基础制水需求而被广泛应用,但如今却逐渐被制水企业摒弃。
随着气温逐步回升,水体环境进入藻类生长繁殖的活跃期,自来水厂进场水源水(如河道水、水库水等)中藻类、微生物及腐殖物含量显著上升,不仅可能导致水体出现异味、色度升高,还会增加后续制水工艺的处理难度,对饮用水安全构成潜在威胁。面对即将到来的进场水除藻关键期,你的水厂是否已做好充分准备?
400-9959-1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