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消
在当前自来水生产体系中,地表水因其广泛的分布性,成为众多自来水厂的核心水源。然而,地表水体中普遍滋生的蓝藻、硅藻、绿藻等藻类生物,却给水处理流程带来了严峻挑战。这些藻类不仅会代谢产生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的藻毒素,还会使水体散发刺鼻的生物臭味,严重影响饮用水的安全性与感官品质。为应对这一难题,自来水厂已形成多种成熟的藻类去除工艺,下文将对各类技术的原理、效果、优势及局限性展开详细阐述。
化学法:快速控藻的传统手段
化学药剂法是自来水厂在水源地(如湖泊、水库)或处理前端控制藻类生长的常用技术,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抑制藻类代谢或直接杀灭藻类。目前主流的除藻剂可分为以下几类,各类药剂的性能差异显著:
二氧化氯:在应对藻类污染严重的地表水源时表现突出,不仅除藻效率高,且安全性良好 —— 即使在投加量较大的场景下,也能满足水质安全标准,同时不会对水体的色度、嗅味等感官指标造成负面影响,是当前综合性能较优的除藻药剂。
硫酸铜:需将投加浓度控制在 1.0mg/L 以上才能有效抑制藻类生长,但存在明显局限性:过量投加会导致水体中铜盐浓度超标,可能引发后续水质风险,因此实际应用中需严格把控剂量,谨慎使用。
预氯化工艺:主要作用是提前杀灭藻类,破坏其细胞结构,使藻类在后续沉淀、过滤环节更易被去除。但该工艺存在显著弊端 —— 氯会与水体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三卤甲烷等消毒副产物,增加饮用水的健康隐患。
高锰酸钾:除藻效果较为理想,但对投加量的控制要求极高:过量投加会导致水体颜色异常(如呈现紫红色),还可能引入新的污染物,影响后续处理流程。
高铁酸盐复合药剂:作为新型预氧化剂,其优势在于不仅能显著提升藻类去除效率,还能避免对水质产生副作用,不会引入额外污染物,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化学除藻升级方案。
过滤法:物理截留的针对性技术
过滤法中,微滤机是专门用于去除水中浮游生物与藻类的设备,其核心工作部件为特制的多孔隔离装置,通过物理截留实现藻类分离。目前自来水厂常用的微滤机孔径范围为 10~45 微米(其中 35 微米孔径为主流选择),该技术的性能特点如下:
除藻效率:整体去除率约为 50%~70%,但对藻类种类存在明显选择性 —— 对于体积较小的藻类,去除率大幅降低,最低仅为 10% 左右;且这类小型藻类会消耗更多的混凝剂,间接增加后续处理的药剂成本。
辅助处理效果:对水体浊度的去除能力较弱,浊度降低幅度仅为 5%~20%,因此无法通过微滤机减少后续混凝环节的药剂投加量,在整体水处理流程中更多起到 “预处理除藻” 的辅助作用。
与混凝沉淀的对比:尽管微滤机在藻类去除效率上略优于传统混凝沉淀工艺,但在浊度、色度及 CODMn(高锰酸盐指数,反映水体有机物含量)的去除效果上,远不及混凝沉淀,因此难以单独作为核心处理单元,需与其他工艺配合使用。
气浮法:针对轻絮体的高效分离技术
由于藻类及其絮体密度较小,传统沉淀工艺难以实现有效分离,而气浮法通过向水体中通入微小气泡,使气泡与藻类絮体结合形成浮渣,再通过刮渣装置去除,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。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与优化方向如下:
核心优势:固液分离速度快,可达 5~8m/h;处理后产生的污泥浓度高,减少了污泥处理量;同时能节约药剂消耗,综合处理成本较低。目前我国昆明、苏州、无锡等藻类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,已在自来水厂中广泛应用该技术,且取得了良好的除藻效果。
现存问题:首先,气浮过程中产生的藻渣含水量高、易腐败,处理难度较大;其次,藻渣分解会释放异味,导致气浮池周围操作环境恶劣,对工作人员健康不利;此外,在高藻期,原水浊度大幅升高时,气浮池的除浊效果会明显下降,难以兼顾藻类与浊度的同步去除。
工艺优化:近年来,行业内逐渐采用 “沉淀 - 气浮联用” 的组合工艺 —— 先通过沉淀工艺去除原水中的较大颗粒杂质,降低水体浊度;再通过气浮法针对性去除藻类及剩余细小悬浮物,使除藻效率与除浊效果得到同步提升,有效弥补了单一气浮法的不足。
混凝法:强化升级后的高效除藻方案
传统混凝沉淀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率较低,主要原因是藻类表面带负电荷,与常规混凝剂形成的絮体结合能力弱。而通过 “强化混凝” 技术,可显著改善这一问题,其核心思路是通过优化混凝条件或添加辅助药剂,增强混凝剂与藻类的作用效果。
强化混凝的常用实现方式包括:在投加硫酸铝等常规混凝剂的基础上,通过调节水体 pH 值(使 pH 处于混凝剂最佳作用范围),或加入活性硅酸、藻胺酸钠等无机助凝剂,或搭配聚丙烯酰胺等有机高分子助凝剂。这些措施能有效促进藻类颗粒的絮凝团聚,形成更易沉淀的大絮体。
相关研究数据表明,采用强化混凝技术后,混凝沉淀的除藻效率可从传统工艺的不足 50% 提升至 90% 以上,同时还能兼顾浊度、色度的去除,成为自来水厂沉淀环节的核心除藻技术之一。
生物法:绿色环保的生态处理技术
生物处理除藻技术以 “生态友好” 为核心优势,其原理是利用生物膜(如生物滤池中的填料表面生物膜)上的微生物群落,通过絮凝、吸附、氧化分解及原生动物吞噬等多种作用,实现藻类的去除。该技术的性能特点与应用价值如下:
除藻效果:对藻类具有显著的去除能力,在富营养化原水的处理试验中,藻类去除率稳定在 50%~70%,在优化运行条件下(如控制水温、溶解氧、水力停留时间),去除率最高可超过 80%。
附加价值:除去除藻类外,生物处理还能同步降低原水中的总氮、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,同时改善水体浊度,减少后续处理单元的负荷,实现 “一举多得” 的处理效果。
技术优势:全程无需投加化学药剂,不会产生二次污染,符合 “绿色水处理” 的发展方向;但该技术对运行条件(如温度、水质波动)较为敏感,且生物膜的培养与维护需要一定周期,初期启动成本相对较高。
自来水厂除藻工艺的实际应用与展望
上述五类除藻技术在技术可行性、经济成本及运行管理便利性方面均有成熟表现,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水源水质、藻类种类及处理规模,采用 “分环节、组合化” 的应用策略:
在取水头部(水源地入口),通常优先采用化学药剂法(如投加二氧化氯)进行预处理,提前抑制藻类生长,减少进入水厂处理系统的藻类总量;在水厂内部的沉淀环节,则以气浮法或强化混凝法作为核心除藻技术 —— 实验数据表明,这两种工艺的协同作用可将藻类去除率稳定提升至 90% 以上,确保后续过滤、消毒环节能高效处理剩余污染物。
随着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突出,藻类污染已成为饮用水净化领域的关键挑战,除藻技术的研发与优化也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。未来,自来水厂除藻工艺将朝着 “低药剂消耗、高处理效率、无二次污染” 的方向发展,如生物法与物理法的深度联用、新型高效除藻药剂的研发等,将为保障饮用水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。
齐力科技30年制水经验,可以为您提供适合于您的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,欢迎随时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