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氧化消毒工艺——预防藻类爆发的利器
四川齐力绿源科技有限公司
2024-09-20 02:56
今天小编将科普一下自来水厂藻类爆发的原因与防范措施,喜欢的朋友可收藏关注,下面直接进入正题。
藻类的生长主要的三个条件,即营养物质、光照和适当的水流。
尤其是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、流速缓慢的地表水,在气温、光照适宜情况下,极易出现藻类爆发。
藻类爆发会极大干扰水处理作业,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:
1、影响混凝效果。混凝沉淀效果差,破坏絮凝体使矾花密度降低,沉淀去除率降低,混凝剂消耗量增大。
2、堵塞滤池。藻类在滤池中大量繁殖,造成滤料层堵塞,滤能严重下降,反冲洗频次增高、反冲洗水用量剧增,产水量下降并影响出水水质。
3、水体有臭味。藻类在生长代谢、死亡过程中会释放土臭素和2-甲基异莰醇,浓度超过10ng/L水体臭味明显,所以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(国标GB5749-2022)明确规定了指标限制。
4、管网水不达标。未杀灭去除完全的藻类和营养物穿透滤池进入管网,会造成管网水二次污染,消耗管网余氯,导致管网水指标不合格。
以上4点问题,是藻类爆发令水厂头疼的事。
预氧化除藻的作用
预氧化除藻,是通过氧化剂氧化作用破坏藻细胞的结构,从而达到除藻的目的。这些氧化剂不仅能够提高对原水浊度和藻类的去除率,还能杀灭微生物,保证水质安全。常见的预氧化工艺有:臭氧、高锰酸钾、二氧化氯、氯制剂。
臭氧预氧化:臭氧可以致死藻类或限制藻类的生长,通过损坏藻细胞结构,降解藻生存所必须的氨基酸,同时氧化叶绿素等方式致死藻类,死亡后的藻类易于被后续处理工艺清除,同时对藻毒素有很好的去除优势。虽然臭氧具有化学反应彻底、反应时间短等优点,但其利用率不高,设备费用昂贵并且消毒副产物溴酸盐一旦产生,难以控制。
高锰酸钾预氧化:高锰酸钾能破坏藻类的细胞壁和细胞膜,使其失去活性。杀死藻类,破坏藻毒素分子中的不饱和双键,从而降低水中藻毒素的浓度,此外,高锰酸钾的还原产物水合二氧化锰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,能够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和藻类,促进藻类的沉降。但水体中若高锰酸钾投加量过大,会造成水体色度超标,可能会穿透滤池,进入配水管网,出现“黑水”现象。
二氧化氯预氧化:二氧化氯能高效杀灭藻类,因其能以单分子形式进入藻细胞,破坏叶绿素的结构,损害藻细胞的光合系统,从而终止植物的代谢过程,同时二氧化氯产生的自由基能氧化分解氨基酸,使相关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,影响细胞功能,最终导致藻类死亡。这个过程对藻类的损害表现为原始脱水引起的高渗收缩(质壁分离),造成死亡。与高锰酸钾等其他预氧化剂相比, 二氧化氯能更为有效地降低藻的活性。此外,二氧化氯还能氧化藻类的代谢产物(土臭素、二甲基异莰醇),且在氧化过程中二氧化氯具有高选择性,与水中有机物反应不产生有毒有害卤代消毒副产物,如三氯甲烷等,仅产生一种消毒副产物亚氯酸盐,可通过齐力消毒副产物处理系统,轻松控制去除。
氯制剂预氧化:氯制剂包括次氯酸钠、液氯等,是一种传统的预氧化剂。氯制剂水解后生成次氯酸,次氯酸是电中性的小分子,能够轻松穿过藻类细胞壁,影响多种酶系统,从而杀灭藻类。但氯制剂受水体PH值影响较大,且藻类对氯制剂具有抵抗性,其杀藻效果一般,氯制剂对藻类代谢产物去除效果较差,极易出现土臭素、二甲基异莰醇爆发风险。需重点关注的是,氯制剂与水中有机质反应极易生成三氯甲烷等有毒有害消毒副产物,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,威胁饮水安全。
综上所述,二氧化氯是当下,经济、高效、安全、稳定的最佳预氧化工艺,当然,如何选择正确的二氧化氯制备工艺,也是您需要注意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