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消
在供水处理流程中,许多水厂常会遭遇一个棘手问题:滤后水投加二氧化氯消毒后,原本清澈的水体色度骤然升高,呈现出明显的黄褐色。这一现象往往让人第一时间怀疑是消毒剂质量出了问题,但事实上,多数情况下与消毒剂无关,真正的 “元凶” 是水体中潜藏的隐患 —— 前端处理工艺未能有效去除水中的铁、锰离子,而二氧化氯的介入让这一 “隐形问题” 彻底显现。
要理清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,需从铁、锰离子的特性与二氧化氯的消毒优势两方面展开分析。在自然水体中,铁、锰主要以溶解性的二价形态(二价铁、二价锰)存在,这类离子呈无色透明状态,即便残留在滤后水中,也难以通过肉眼直接发现。而二氧化氯作为一种高效氧化剂,其氧化消毒能力远超传统氯系消毒剂(如液氯、次氯酸钠等)。当它投入含有二价铁、二价锰的水中时,会快速将这些无色的二价离子氧化为不溶于水的高价形态:其中,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,进而形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或氧化铁;二价锰则被氧化成四价锰,形成棕褐色的二氧化锰。这些高价铁、锰的氧化物以微小颗粒的形式悬浮在水中,直接导致水体呈现出明显的黄褐色,造成色度上升。
在此,有一个常见误区亟待澄清:使用氯系消毒剂时水体未出现显色,并不代表出厂水中的铁、锰含量符合标准。由于氯系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对较弱,无法将水中的二价铁、锰有效氧化成肉眼可见的高价氧化物,那些未被去除的二价铁、锰会 “隐匿” 在水中,随着供水管道输送至用户端。一旦这些水与空气接触,二价铁会被空气中的氧气缓慢氧化成三价铁,可能导致用户打开水龙头时流出 “红水”“黄水”;不仅如此,长期饮用含铁、锰超标的水,还会使水带有金属味,影响口感,同时可能对衣物、器具造成染色,严重危害用户的用水体验与身体健康。
从这一角度来看,二氧化氯更像是一位尽职尽责的 “水医生”:它不仅能高效完成消毒杀菌、保障饮水安全的核心任务,还能通过显色反应,直观地向水厂工作人员发出警示 —— 当前水体存在铁、锰超标的问题,为后续工艺优化提供明确的方向。借助它的 “诊断信号”,水厂能够及时排查并弥补前端处理的漏洞,采取针对性措施去除铁、锰,从根源上提升饮水水质。
针对出厂水呈黄褐色这一问题,只需在处理流程中增加一个关键环节即可有效解决:在进厂水的预处理阶段增设 “预氧化” 工艺。具体操作步骤如下:
1.预氧化处理:在原水进入沉淀池或过滤池之前,投加适量的氧化剂(如高锰酸钾、二氧化氯等),提前将水中的二价铁、二价锰氧化为不溶于水的高价氧化物。
2.混凝反应:投加聚合氯化铝、聚合硫酸铁等混凝剂,通过混凝作用使高价铁、锰氧化物形成体积较大的絮体,为后续去除做准备。
3.沉降与过滤:让含有絮体的原水进入沉淀池,通过沉降作用使絮体沉入池底;随后,经过滤池过滤,将剩余的铁、锰氧化物彻底从水中去除。
经过上述流程处理后,后续投加二氧化氯消毒时,水体就不会再出现黄褐色现象,出厂水的色度、铁锰含量也能稳定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,真正实现安全、优质的供水目标。
齐力作为专业的水处理解决方案提供商,始终秉持 “以水质安全为核心,以客户价值为导向” 的理念,不仅为客户提供高性能的二氧化氯发生设备与高纯药剂,更通过定制化工艺设计、全程运维服务,帮助制水企业解决消毒副产物、藻类污染、水质发黄等风险,降低运行成本,提升综合经济效益,致力于成为制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合作伙伴。